台灣人是愛當老闆的民族,這樣流著創業DNA的熱血,隨著90年代的技術移民潮,在新加坡落地生根──甚至成為推動創新轉型的中堅力量。
和武吉士地鐵站相連的白沙浮商業城(Bugis Junction),是新加坡觀光購物熱區。傍晚七點,美食街上人潮沒斷過。年輕人人手一杯奶茶,加上鹽酥雞餐盒,飄著台灣人熟悉的炸物香。
仔細一看,都來自一個攤位「我愛台妹」。
「台灣味在新加坡很受歡迎,」個子嬌小的「我愛台妹」創辦人王亭文說。
以台灣炸雞排、鹽酥雞加奶茶的套餐為主打的我愛台妹,主攻新加坡年輕人市場,意外受歡迎。創業7年,新加坡有3家分店,平均一家店50萬新幣(約1124萬台幣)年營收。
說著一口台灣口音的中文,但33歲的王亭文,其實不是台灣籍,她是新加坡人。
90年代的技術移民第二代
時間回到1999年,父母把在台灣念完國三的王亭文和妹妹兩個人送到新加坡念書,住寄宿家庭。王亭文在新加坡念完高中,就到紐約市立大學念財務金融,2009年畢業後回到新加坡工作。
90年代,台灣曾掀起一波移民新加坡熱,當年一群辦理技術移民的台灣白領,他們的第二代像王亭文,成為在新加坡受教育入籍的「新新加坡人」。在面對轉型後的未來,新加坡要走向創新驅動的社會,這群外來人口扮演不可忽視的力量。
「我愛台妹」創辦人王亭文(右二),用台灣味十足的茶飲、雞排組合,攻佔新加坡年輕人的味蕾。(劉國泰攝)
血液裡的「台灣成分」 讓她衝動創業!
王亭文回到新加坡後決定創業。她原本想應徵著名的麵包新語。因為在台灣住了11年的麵包新語老闆,做了一款肉鬆麵包,甚至還為這款肉鬆麵包申請註冊商標。
「當時很震驚,為什麼台灣食物竟然外國人去申請商標?」王亭文攤了攤手。
新加坡有50嵐、貢茶、鼎泰豐,她深信,台灣味的餐點在新加坡有市場,決定創業做餐飲,且選擇了年幼記憶中十足台灣風味的茶飲和鹽酥雞、雞排。
台灣人是個愛當老闆的民族。血液中的「台灣成分」,讓王亭文成為新加坡創新創業潮的中堅分子。
「台灣人就是愛自己創業,體內有著創業的DNA,」和王亭文一樣在90年代來到新加坡,醫材大廠Vela業務開發經理鄭政佑說。念到新加坡國立大學(NUS)生醫博士,他正準備出來創業投入生醫業。
在新加坡創業做餐飲並不容易,高店租無形中刷掉了很多想進來的人,且華人餐廳要有不同的菜色,不像日本餐館幾道精緻餐點就可以滿足顧客。
王亭文和妹妹為了研發口味到處試吃,回來後試油溫,還有切雞肉的方式,研發了12道菜色,滿足華人挑剔的味蕾。
對創業者來說,新加坡的環境很友善。只要符合「智慧國家」政策大方向,就能獲得補助。(劉國泰攝)
我愛台妹從一天6、7百新幣營收、10平方米的小店面開始,隔年開第二家、還擴充到25平方米,現在年營收50萬新幣。
「年輕創業要衝動,覺得可以就往前,開店要愈早,佔有市場愈好,」王亭文說。
許多台灣年輕人也想著跨海到新加坡大展身手。
王亭文坦言,新加坡政府近年力推創新創業,除了提供創業補助、協助新創企業走到海外設點外,像她所處的餐飲服務業,店家要換智慧自動點餐機,也因符合新加坡推動「智慧國家」而有高額補助。
「算是對新創企業是很友善的環境,」王亭文不諱言。
在新加坡最老牌的加速器佳孵蚪伴(JFDI)擔任新創企業輔導顧問,黃基凱認為,新加坡提供給年輕人更大的區域市場舞台。(劉國泰攝)
勤奮又有誠信 他是新加坡創業家的後盾
「但如果有跨國公司、大企業的經驗,對海外創業是比較好的經驗,」前佳孵蚪伴(JFDI)新創企業輔導顧問黃基凱提醒。
今年35歲的黃基凱,也是台裔新加坡人。3年前,黃基凱進入由英國人曼森(Hugh Manson)2010年創立的JFDI,也是新加坡第一個加速器,成為新創公司輔導顧問。
他的辦公室就在新加坡緯壹地鐵站旁的Block 79。這一代聚集新加坡國家級科技智庫如新加坡國家科學研究局、新加坡SPRING等,還有Block 79在內6棟新創公司的樓。
這裡原本是日本企業JVC老廠,如今廠內組裝線不見了,取而代的是超過200家各國新創公司、30間加速器和創投,包括新加坡國家創投Infocomm Investments出資打造的全新加坡最大創業基地Bash。這一代成為全球密度最高的創業聚落。
黃基凱成為JFDI第一位台裔員工,協助8成東南亞來新加坡創業的年輕人註冊落地,以及100天的育成輔導。
先天的台灣DNA,碰上後天的新加坡區域優勢,讓黃基凱(中)的人生舞台大很多。(劉國泰攝)
「台灣人的性格中,有一種勤奮和對工作的誠信,」執行長曼森形容黃基凱。但他最有價值的專業是在大企業及集團工作的經驗,對新創公司有幫助。
黃基凱在台灣念完國小四年級後,就到新加坡讀書,大學考上第一志願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電子工程系。
他和大多數新加坡大學畢業生一樣,先進跨國企業工作。他先去德國系統整合大廠CE-Infosys,之後在新加坡第二大媒體集團新傳媒旗下的資料中心服務商1-Net當產品經理。
新加坡有區域優勢,超過5000家國際外企的區域總部都設在這裡。對黃基凱這樣的年輕人來說,進入公司後處理的是區域市場事務,相較台灣,舞台大很多。
在跨國公司和本地大集團的工作經歷,讓年輕的黃基凱快速學習到做產品規劃、滿足各國客戶需求的能力。
3年前,新加坡吹起創新創業熱潮,想一展身手,脫離大集團組織自由發揮的黃基凱,進入了JFDI。曼森讓他負責輔導新創團隊,不但要篩選適合進駐JFDI的團隊,還要規劃給創業家的課程。高峰時,黃基凱管理約30多個新創團隊。
當時,他經手包括曾創下JFDI種子輪募資紀錄的新加坡最大私人醫療資料庫公司Vault Dragon,創辦人也是台裔新加坡籍的曾淨澤。
Vault Dragon創辦人曾淨澤(前排右者),體內留著台灣人愛創業的血。(劉國泰攝)
勇闖利基市場 卻被質疑「公司兩年後還在不在」
「Vault Dragon是JFDI有史以來種子輪募資超過100萬新幣的,通常了不起平均募到50萬,」JFDI執行長曼森回憶。
大巴窯地鐵站旁,一棟不起眼廠辦內,Vault Dragon的30歲創辦人曾淨澤,眼神專注地看著電腦。
「剛收到另外兩筆160萬新幣的投資確認郵件,」他指著螢幕。興奮是應該的,今年新加坡受到全球經濟減緩衝擊,資本寒冬讓新創企業募資困難。
創業3年,Vault Dragon搭上新加坡近年推動「智慧國家」當中智慧醫療熱,順利拿到新一輪資金,員工從9人擴增到21人。
曾淨澤在90年代末搭著台灣技術移民潮,小五念完後被父母送到加坡。
「我連名字的英文都不會拼,加上皮膚看起來較黝黑,學校母語課竟然被編到馬來班,」曾淨澤哭笑不得地回憶,在新加坡小學英文菁英教育中的受挫,但他沒放棄追趕,大學考進新加坡國立大學金融系。
曾淨澤體內的台灣人愛創業的因子,似乎又多了一些。
他大二代表新加坡國大到美國參加創業比賽。畢業後,雖然和一般新加坡大學畢業生一樣,選擇進入跨國企業,到PwC擔任金融業顧問,但3年後就辭了顧問一職,到JFDI加速器創業。
事業才起步,卻遭拆夥背叛
顧問業的經驗,讓曾淨澤了解經營方方面面的挑戰、決策的擬訂等,更培養出商業模式的嗅覺。
Vault Dragon剛創立時,曾淨澤先做個人儲存倉庫的業務,供外派上班族、學生租用。一推出就打中了新加坡這種外派天堂的需求,很快找到獲利模式,一下募到100萬新幣(約2248萬台幣)的資金,破JFDI的紀錄。
曾淨澤創業從個人倉庫業務起家,轉進電子病例的領域。(劉國泰攝)
2014年底,智慧醫療風潮在新加坡吹起,曾淨澤嗅到醫療電子化的風向,決定跨入私人醫療電子化資料庫業務。
但一同創業的伙伴卻和他拆夥,帶走一半的客戶。從天堂頓時墜入谷底,他花1.5年重建團隊,跑客戶。
「我們只是一家新創小公司,醫院根本不信任,還質問我2年後還在不在,」曾淨澤還記得那些尖銳的問題,但他愈挫愈勇,因為看好未來電子病歷帶著走,病人跨院就醫才不會造成病歷不互通、浪費醫療資源。花了6個月,他才找到2名醫生願意給機會,突破高牆。
但其實這塊利基業務,並非任何人都能進入,首先公司需要考執照,才能做醫療資料庫業務。
「考試費用是4萬新幣(約89.9萬台幣),且每年要更新執照,很多新創公司打退堂鼓,」他說。
走過黑暗幽谷,曾淨澤下一步要大膽跨出新加坡,勇闖鄰近馬來西亞麻六甲的醫院。
「可能台灣人血液裡,就流著愛創業冒險的血吧,」曾淨澤說。
一群台裔新兵,正為新加坡轉型創新創業的未來,注入一股新血。(責任編輯:李郁欣)
天下雜誌 黃亦筠 2016-12-20 Web Only